涛声听东浙,印学话西泠。7月20日,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“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——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”正式开展。展览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,西泠印社与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联合主办,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。
此次大型特展群星璀璨、千载难逢。200余件社藏珍品涵盖了书画、篆刻、金石拓本、印谱、印屏等多个门类的文物级精品,来自何震、西泠八家、吴让之、黄士陵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黄宾虹、潘天寿、傅抱石、李叔同等赫赫名家,为观众们奉上一场穿越百年、精彩绝伦的金石书画艺术盛会。百余件文人篆刻藏品集中在岭南大地呈现,以飨观众,序列之完整、藏品之精美、数量之空前,开创了西泠印社文人篆刻藏品大规模外展的先河。
展开剩余78%陆俨少 西泠揽胜图轴
孤山文脉,百廿绵延
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,承载、记录了122年的印人、文人交往史。在时代变迁中,西泠印社中人存传统之文脉,继往圣之绝学。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“中国篆刻”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西泠印社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,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,有“湖山最胜”之誉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在水天含黛、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,丁仁、王禔、叶铭、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,矢志存亡继绝,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。西泠印社秉承“保存金石、研究印学,兼及书画”宗旨,立下“因人传地地传人”的宏愿,奠定了其社团基石。122年来,在吴昌硕、马衡、张宗祥、沙孟海、赵朴初、启功、饶宗颐七任社长引领下,西泠印社汇聚了无数艺林贤达,他们以金石为骨、书画为魂,共同铸就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堡垒。此次展览,正是西泠印社传奇历程与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现,勾勒出丰富而立体的文人群像,从创社四君子的清隽风骨,到历任社长的艺林标领,再到群星璀璨的名家手笔,无不彰显其“艺与学养并重”的治社之道与恒久魅力。
妙手丹青,金石永固
本次展览涵盖六部分,包括“君子风骨”“标领艺林”“群星璀璨”(书画作品),以及“文人篆刻”“金石拓本”“印谱”(金石作品),系统梳理了西泠印社122年历程。“君子风骨”聚焦“创社四君子”丁仁、王禔、叶铭、吴隐的初心——他们捐地兴社、谦而不称长,以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奠定社基,展出的《设色百果图》《隶书八言联》等作品,尽显艺术与学养交融;“标领艺林”呈现七位历任社长的扛鼎之作,其中吴昌硕《设色四季花卉图》将“诗书画印”四绝融于笔端,沙孟海《楷书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》笔力雄浑,印证了“西泠印社社长”作为人文标杆的深厚底蕴;“群星璀璨”中则汇聚社员佳作,其中潘天寿《秃鹫图》以指墨绘雄姿,傅抱石《东山图》再现历史意韵,展现“西泠印社中人”共同书写的艺术星河。
潘天寿 秃鷲图轴
展览不仅是艺术珍品的集结,更是一部立体的印学发展史。“文人篆刻”展区内,从明代何震“程守之印”的爽利刀法,到清代西泠八家的切刀妙趣,再到吴昌硕“酸寒尉印”的钝刀沉雄,一脉相承又各开新境。《汉三老碑》拓本上,斑驳字迹承载着东汉先民的生命记忆,当年西泠印社中人集资赎回此碑的佳话,至今仍传为美谈。通过陈介祺辑拓《簠斋印集》、吴大澂辑拓《十六金符斋印存》等稀世印谱,可见社藏的珍贵丰富。
吴昌硕 酸寒尉印(白)
岭南江南,共创新篇
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已有68年的历史,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批美术馆之一。此次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与122年大社西泠印社携手,不仅是岭南同江南文化的一次深情对话,广州与杭州双城的友好互通,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动,更是以“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活化”的信念,让金石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。翰墨长青,金石永固,中华文化的传承从非固守,而是如珠江潮涌,在守正创新中奔涌向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展览还设置了两大沉浸式打卡点:位于一至二层过渡空间的“光的盒子”通过投影,将西泠印社经典印章元素艺术化、抽象化处理,营造一个光影交织、充满金石韵味的过渡空间,引导观众步入更深层的艺术殿堂;二层的“拾古”空间,将复刻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标志性的石坊门,让观众仿佛瞬间穿越至西湖孤山,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泠印社“面面有情,环水抱山山抱水”的景致。
吴昌硕 设色四季花卉四屏
“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——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”于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1号厅展出,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0日,分两期推出,第一期7月20日至9月7日,第二期9月9日至10月20日,将有部分精彩作品轮换。期间将举办艺博院西泠印社展主题系列公教活动,含讲座、研学、音乐会、市集等。
采写: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罗彦清 通讯员 穗艺博宣
图片有广州艺术博物院提供
发布于:广东省掘金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-散户配资网-炒股使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